我们通常会见到很多发表SCI,但是影响因子却低的可怜,什么0.1-0.9几的都有,那么我们到底这种分值算高还是低呢。下面来看看小编给大家的介绍吧。
SCI期刊影响因子(IF值)的范围对应的等级说明:
IF<1:这类期刊主要针对的是特定学科领域的小型学术期刊,属于较低水平;
IF=1~2:这类期刊在自身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,属于中等水平;
IF=2~5:这类期刊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相关领域或者其他领域,属于高级水平;
IF>5:这类期刊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,在自身研究领域影响非常大,属于非常高的水平。
SCI期刊影响因子要如何提高
3、严格审稿过程
确保期刊审稿人的专业性,提升稿件的审核标准,严格把关稿件质量,使得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和独特性。
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
1、论文因素
如论文的出版时滞、论文长度、类型及合作者数等。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。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,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(超过2年)而没有被统计,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,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。大量统计资料表明,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,且篇幅较短,发表较快,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,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,然后又迅速下降;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,持续被引用时间长,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。也有资料表明,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。
2、期刊因素
如期刊大小(发表论文数)、类型等。在计算影响因子时,刊载论文数仅统计论文、简讯和综述,而对评论、来信、通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。根据经验判断,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联系。
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,并且这部分期刊的影响因子在年度之间会有较大的波动;而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。此外,还与其他引证指标如:即年指标、期刊被引用半衰期、地区分布数、基金论文比以及期刊发行范围和发行量等指标有密切关系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